新型阻燃剂的环境暴露、毒理机制与生态风险
新型阻燃剂的环境暴露、毒理机制与生态风险
“新型阻燃剂的环境暴露、毒理机制与生态风险”专题学术讨论会会议通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第四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将于2017年4月25日至28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本届会议由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毒理学报》编辑部共同主办。本届会议主题是“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暴露、影响和风险”,将根据本领域的最新进展设置多个议题展开讨论。同时借助本届会议平台,有关研究机构可以针对当前国内生态毒理学热点前沿问题,设置独立的专题学术讨论会。“新型阻燃剂的环境暴露、毒理机制与生态风险”专题学术讨论会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发起并主办,交流形式包括分会主旨报告和口头报告。
一、议题
随着以多溴联苯醚(PBDEs)、六溴环十二烷(HBCD)等为代表的传统溴系阻燃剂被逐渐禁用,一些被认为是更加环境友好的新型阻燃剂作为替代产品被广泛生产使用,包括新型含卤阻燃剂(例如十溴二苯乙烷、得克隆等),磷系阻燃剂、氮系/磷氮系阻燃剂、硅系阻燃剂、硼系阻燃剂以及金属阻燃剂等。这些新型阻燃剂的生产和使用量呈大幅增长趋势,例如中国已成为有机磷阻燃剂(OFPRs)生产和使用大国,并以年均15%的速率增长。尽管新型替代阻燃剂的渗出性可能低于传统的溴系阻燃剂,但这些替代物成分(例如OPFRs)却和PBDEs一样在大气、水体、沉积物、生物等环境介质乃至人体组织样本中被检测出来,存在环境暴露和人群暴露。有限的体外实验和动物证据也已经证明,OPFRs等新型阻燃剂的单一或共同暴露,与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效应和遗传毒性等关联。新型阻燃剂的环境污染和潜在风险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球关注。
本次研讨会旨在为我国从事阻燃剂相关化学品分子毒理学、预测毒理学和风险评估的科研与管理人员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与研讨的平台,重点讨论领域包括:围绕不同结构特征的新型(替代)阻燃剂,探讨其环境暴露和人体暴露的潜在途径、多介质迁移转化规律和生物累积作用、水生态毒性和低剂量长期暴露下的毒理学作用机制,深入认识其环境危害和风险;综合毒理组学最新研究手段,探索环境污染物分子毒理研究新的技术途径。
二、主办单位和召集人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子健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许宜平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李娜 博士
三、组织安排
“新型阻燃剂的环境暴露、毒理机制与生态风险”专题学术讨论会是一个独立的学术性会议,由专题学术讨论会主办单位负责组织召开,并借助“第四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提供的平台统一实施。参会代表需按照“第四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参会的各项要求提交论文摘要、注册会议和报到等,可以同时大会和所有分会及其他专题学术讨论会。参会及投稿要求等可登录“第四届生态毒理学学术研讨会”网站查看(http://www.canevent.com/customPage/customPagePreview?pageId=31145&eventId=10002112)。
参会代表提交的论文摘要统一由大会组织委员会收集后,转交给专题学术讨论会的召集人来择优选用,并根据报告内容安排报告类型。
四、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毒理学报》编辑部
邮编:100085
联系人:侯一宁、张慧
电话/传真:010-62941072
E-mail:stdlxb@rcees.ac.cn
学报网站:http://www.stdlxb.cn
会议网站:http://www.canevent.com/customPage/customPagePreview?pageId=31145&eventId=10002112